10月27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有“未來之塔”之稱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項目迎來關鍵節點——重達6000噸的鋼結構連廊在119.15米高空順利完成提升合龍,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C塔采用超高層雙子塔設計,東、西兩塔通過一座結構復雜的非對稱連廊緊密相連。該連廊具備“超跨、超重、超高、超精”四大特點:最大跨度達78米,整體重量約6000噸,相當于4000輛家用轎車的總重量;提升高度約120米,約等于40層住宅樓的高度;精度控制嚴格遵循AESS4.0級標準,達到毫米級別。
針對這一國內罕見的超大型高空連廊工程,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地面拼裝+大型液壓同步提升”施工方案。中建鋼構項目經理王佩形象地解釋道:“我們先把‘拼圖’在地面拼好,將高空作業轉化為地面作業,并引入智能焊接機器人提高焊接質量與效率,安全完成主體拼裝;再通過液壓提升系統,像‘升電梯’一樣,將連廊精準提升至近120米高空,實現毫米級對接。”
拼裝過程充滿挑戰。連廊由1.2萬余根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構件組成,每一塊都必須與設計圖紙完全吻合。項目團隊依托全國首條建筑鋼結構智能生產線,實現裝配、焊接的流水化作業,生產周期縮短30%,制造精度達毫米級。
同時,團隊借助三維建模技術,對施工全過程進行數字預演,強化薄弱環節,并通過“數字化預拼裝+工廠實體預拼裝”技術,精準掌握構件定位,最終將整體拼裝誤差控制在10毫米以內。
提升階段,項目共設置8個吊點提升架,采用16臺350噸及24臺200噸級液壓提升器協同作業,構建同步控制系統。南北兩側連廊以最快0.14米/分鐘的速度平穩攀升。系統運用自適應液壓控制及“力—位移”雙控策略,實時校正姿態,確保提升全程穩定可控。
此外,項目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構建實時監測體系,在連廊關鍵部位布設82個應力應變傳感器,全程采集數據,確保提升過程安全精準。當連廊升至接近119.15米目標高度時,團隊采用非對稱連廊合龍技術,通過同步監測與微調,實現連廊與塔樓之間40個接口的毫米級精準對接。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項目由深灣發展投資建設,中建五局總承包,中建五局與中建鋼構共同負責鋼結構深化設計、制造與安裝。項目地處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十字雙軸”核心區域,東塔高400米,西塔高336米,不僅是全國連廊雙子塔第一高樓,也是“深灣都市核心”三大超高層地標之一。
建成后,C塔將作為片區TOD樞紐地標,為企業總部與國際機構提供世界級服務平臺,并以“景觀式超級公共空間”重塑深圳灣天際線,成為點亮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之塔”,為城市綜合體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