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爐的 Omdia 報告炸了:2025 年全球短劇收入將飆到 110 億美元,是免費流媒體電視(FAST 頻道)的近兩倍!更狠的是,單用戶每月最高能花 80 美元追更,比不少視頻網站會員貴 3 倍。這門 “快錢生意” 到底藏著什么門道?
中國承包 83% 收入,北美成海外提款機
全球的短劇錢袋子,大半被中國攥著 ——110 億美元里有 83% 來自中國市場,剩下的 17% 里,美國占了大頭。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現在北美主婦追中國短劇比咱們還瘋:
- 成本 20 萬美元的《離婚的億萬富翁女繼承人》,在北美狂賺 3500 萬美元,收益翻了 170 倍;
- 好萊塢三線演員擠破頭搶角色,日薪直接漲 7 倍,連《教父》選角導演都主動求合作;
- 中國導演高峰在美國 “抄作業”,一年拍 45 部短劇,從送外賣逆襲成年賺 7000 萬的行業大佬。
背后是 237 款中國短劇 App 在海外 “攻城略地”,僅 ReelShort 一個平臺,今年一季度就賺了 1.3 億美元。
平臺殺紅眼:抖音砸 500 萬投 AI 劇,Netflix 用技術搶人
各大平臺早把短劇當成 “必爭之地”,砸錢砸技術搶市場:
- 國內卷 AI:抖音搞 “AI 短劇聯合招募計劃”,單部劇最高投 500 萬;愛奇藝的 AI 工具 48 小時就能出成片,分鏡制作從 2 周縮到 4 小時;
- 海外拼本土化:Netflix 用 “AI 內容裁縫” 按觀眾喜好改劇情,完播率漲 68%;ReelShort 在 “霸總劇” 里加狼人、吸血鬼元素,精準抓牢北美女性觀眾;
- 中小玩家喝湯:橫店拍一部短劇成本只要 10 萬美元,比北美低一半,中小型公司每月能造 10 部劇,靠量取勝。
普通人也能分杯羹?這 4 種變現方式已跑通
別以為只有大公司能賺錢,現在短劇變現早成 “全家桶”:
- 付費解鎖:懸疑劇大結局設 3 元 / 集,頭部劇單月靠這個賺 200 多萬;
- 廣告植入:甜寵劇插美妝廣告,職場劇放辦公椅鏈接,傭金最高能到 30%;
- 版權躺賺:優質劇本能賣 80 萬,出海分賬更狠 —— 美國市場單季度收入就有 3.5 億美元;
- 互動新玩法:劇中讓觀眾選 “女主用哪支口紅”,點完直接跳電商頁面,廣告點擊率是普通形式的 5 倍。
110 億美元的隱憂:AI 造劇也怕 “翻車”
不過這門生意也有坑:
- 題材扎堆:“霸總”“重生” 劇占比超 30%,觀眾吐槽 “看 3 集就膩”;
- 技術短板:AI 演員 “面癱”“動作畸形”,真實感不如真人;
- 版權亂局:AI 訓練數據可能侵權,作品歸屬沒明確規矩。
業內已經想出對策:AI 做分鏡、寫腳本(占比不超 50%),人類打磨創意和情感,平臺還會限流同質化內容。
結語:短劇不是 “快消品”,是文化出海新船票
從國內大媽追到北美主婦,從送外賣導演到好萊塢演員,短劇的 110 億美元神話,本質是 “中國模式 + AI 技術 + 全球需求” 的共振。現在抖音、快手還在加碼,Netflix、Meta 也在跟進,這場關于 “碎片化快樂” 的生意,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