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生走南闖北,去過數十個城市,也經常會問,一個好的城市,該是什么樣子?最終我得出一個簡單的標準,那就是安居和樂業。
安居是指生活舒適,人居和諧;樂業是指工作舒心,創業順心。如果非要說哪個城市符合這個標準,江蘇的常州一定是我極力推薦的城市。
一
因為工作和家庭原因,我經常在江浙滬皖之間穿梭,這里的大部分城市都去過,這里的每一個城市都各具特色,都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但也都有讓人遺憾的地方。
但是常州是為數不多的能讓我一進來就感覺很放松的城市。常州可謂是集合了所有的宜居元素。
從人文角度看,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與周邊的蘇州、無錫、南京、杭州等文化名城相比,有些人覺得常州不夠宏大,但如果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他城市擁有的東西,常州一樣具備。
常州也有2500多年的建城歷史,因運河而生、因文脈而興,也是江南吳語文化的重要遺存。這里的青果巷被贊為 “江南名士第一巷”,是明清建筑的活態博物館。
這里走出的眾多名士在古今文學和政治舞臺上都舉足輕重。自唐宋至清季,常州的青果巷走出了近百名進士和歷史名人,常州的五大學派蜚聲全國。明代散文家唐荊川在此創立“唐宋派”古文理論,其故居貞和堂內的藏書樓曾藏書數萬卷,成為江南學術交流的中心。
清代“常州學派” 更是影響深遠,莊存與、劉逢祿以今文經學注解《春秋》,打破了漢宋以來的門戶之見,我最推崇的近代政治學術大家梁任公先生,就深受常州今文經學影響,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盛贊其“思想解放,最富于創造之力”。
所以論人文底蘊,常州絕對不輸任何城市。這種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常州人溫潤、謙和的地理性格,以至于很多人會覺得常州人沒有存在感,這其實是巨大的誤解。否則蘇軾怎會那么多次在書信和詩文中推崇常州,稱其“眷此邦之多君子”?
再說人居環境,常州位于大江南區域之內,這片區域所有的特點它都具備。同樣是長江之畔,同樣是運河環頸而過,同樣是水鄉密布,同樣有江南煙雨情調。
常州深居江南,但又沒有南方的濕熱林嶂,更沒有北方的干燥凜冽,常州給人的體感總是恰到好處。當時蘇軾選擇居住地的時候,很多朋友給他推薦過其他地方,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常州作為終老之地,“今且速歸毗陵,聊自憩,此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