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請幫我推薦幾個雙11值得購買的戶外雙肩包。」看到豆包正式接入抖音商城,能夠直接向用戶提供推薦商品的購買鏈接時,我在網頁端向豆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想感受一下在AI助理中購物的體驗。但豆包給到我的答案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附帶上商品鏈接。
然后我又問了一個別人已經嘗試過,能夠附帶鏈接的問題:「雙11購買錄音筆,有哪些推薦?」豆包的答案依然沒有附帶鏈接。我不死心,又問豆包:「能直接給我推薦商品的購買鏈接嗎?」這次豆包給到了產品官網、拼多多、天貓和京東的鏈接,既沒有抖音商城的鏈接,也不是所有鏈接都能正確跳轉到商品詳情頁。
網頁端的豆包并沒有給我想象中的AI導購服務,但在App端的豆包的回答中在產品名上增加了跳轉抖音商城的鏈接,但也僅僅是鏈接。
相較而言,美團推出的「小美」提供了更符合對話交互習慣、更有行動力的點外賣、選餐廳體驗。我可以讓它給我直接點一杯自取的、最近的瑞幸咖啡,并將燕麥拿鐵換成美式;也可以讓它幫我推薦幾家火鍋店。它甚至知道我在家最常點的奶茶品牌是蜜雪冰城,美中不足的是它沒記住我點的是檸檬水。

豆包只有商品鏈接跳轉,小美能代理下單操作卻需要邀請碼。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雙11雖然有更多創新的AI電商產品開始走向大眾,但距離大部分人都習慣通過與AI對話進行購物和點外賣的時代還有一段路要走。
因為面向未來的交互是基本確定的,但在背后支撐這種交互的基建還沒有做好。豆包和小美的差異點也在于,豆包只是在AI給出的答案中添加了鏈接,這是一個簡單的流量操作,而小美則是能夠真正完成按需下單咖啡的操作,整個過程只需要用戶提出明確的需求并確認支付。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AI電商、AI導購的兩個競爭層面:一個是基于供需信息的理解、匹配與生成的入口之爭,本質是豆包、元寶、ChatGPT這樣的通用AI助手,在和淘寶、京東、美團這樣的垂類平臺爭奪信息的分發權,前者想成為AI時代的Google、抖音,后者則想去掉流量中間商,直接成為消費入口;另一個則是代理執行,也就是Agent能力的落地。
這兩個層面與AI的對話能力就構成了完整的AI購物體驗。對于參與者而言,構想出這種體驗并不難,難的是讓新體驗真正變得好用。這需要面向AI電商時代進行更復雜、深度的基建。
這個雙11之所以會成為AI濃度最高的一屆雙11,不僅是因為眾多AI電商產品的出現,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商平臺們公布了更清晰的基建邏輯。
圍繞大模型融入進行的電商基建,會帶來商品數據的豐富和搜推系統的升級,實現更強的用戶消費需求理解和產品信息理解。這種基建投入,一方面正在給電商平臺帶來新的效率提升和規模化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是電商平臺為自己與AI助理博弈消費需求的理解權準備的重要籌碼。
入口之爭還沒正式開啟
雙11濃厚的AI氛圍下,當我們看到OpenAI與沃爾瑪達成合作,豆包開始上鏈接時,再看到美團推出Agent產品「小美」時,會很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錯覺——新一代的AI助理與電商、即時零售平臺的入口之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但無論是從新產品的體驗,還是從電商平臺的反饋來看,雙方都沒有準備好發起一場入口之爭。
OpenAI在今年圍繞AI電商做了一系列動作:先是在ChatGPT上增加了商品推薦功能,但需要跳轉到第三方平臺進行購買;然后推動了與Etsy、Shopify、沃爾瑪等平臺的合作;最后聯合Stripe推出即時結賬功能和開放的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AI Agent電商協議)。
但是從目前的落地效果來看,OpenAI的這些合作都還在初始階段,沒有形成真正的產品吸引力,更談不到改變用戶的購物習慣。
在國內,豆包、元寶等AI助理,也都還處于往AI生成的結果里增加第三方商品鏈接的測試階段。其中,元寶在8月嘗試讓用戶從AI回答中跳轉京東買書之后,又下線了京東的跳轉鏈接。
傳統電商平臺也都還在致力于用AI體驗強化原有的電商產品,沒有全面發力對話式新入口的建設。
阿里旗下的AI助理夸克一直沒有上線類似的能力,反倒是淘寶在雙11之前上線了AI萬能搜和AI助手兩個AI導購類應用。在淘寶的介紹中,AI萬能搜是泛消費的知識攻略問答,在用戶沒有明確購物目標時為其提供咨詢服務;AI助手是更專業的導購,為已經有意向的用戶提供更深度的決策建議。
這兩個產品都被融入到了淘寶的動線中,一個是在淘寶上擁有獨立Tab頁,一個則融合在搜索結果頁中,隨時可以被用戶喚起,兩者都沒有像美團的小美一樣呈現出很強的新入口定位,而是依托淘寶App的原有產品外掛新的AI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