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了嗎?許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大約6600萬年前,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導致恐龍滅絕。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恐龍并沒有全部滅絕,它的一個譜系經過漫長演化,成為鳥類。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仍與恐龍共存。而這一重要發現正出自中國科學家。
昨天(10月28日),20余位全球頂尖古生物學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及科學教育專家齊聚上海,在“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分享他們對恐龍研究過去與未來的思考。
未來恐龍會否“復活”?世界上發現并命名恐龍最多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表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未來有可能“制造”出活著的恐龍。“100年后或者200年后,如果看到類似霸王龍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我是不會感到驚訝的。”
中國是恐龍研究的天堂
徐星介紹,中國的恐龍研究已有百余年歷史,從第一代學者楊鐘健院士,到去年剛剛去世的“中國恐龍先生”董枝明,再到年輕一代科學家,經過幾代人的積累,中國已成為世界恐龍研究中心之一。
“從物種發現的角度看,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不僅如此,徐星告訴記者,在恐龍化石研究領域,尤其是關于鳥類起源的研究,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貢獻者。 “中國是恐龍研究的天堂。”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院士帕斯卡·迦得弗利茲毫不諱言。他說,從1995年第一次來中國參加恐龍研究會議算起,30年間他來過中國不下50次,目前正與中國學者合作在吉林地區挖掘恐龍化石,“一批中國古生物學家已躋身全球頂尖學者”。
就在3天前,季強、徐星、周忠和三位古生物學家憑借“發現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獲頒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昨天的研討會上表示,對于古生物學家來說,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是“一次意料之外的認可”。從名字上來看,未來科學大獎關乎未來,而古生物學研究的往往是歷史。

“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新華社/發)
今年,上海科技館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在滬推出“中國恐龍大展”。展覽首次匯集了國內12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展出118件代表性標本,涵蓋42件模式標本與約80件國家一級保護化石。截至昨天,該展覽累計接待觀眾近40萬人。
“制造”恐龍并非不可能
未來人類有沒有可能“復活”恐龍?徐星認為,這件事雖然難度很大,但“并非完全沒有可能”。
他說,在復原恐龍方面,科學家已取得較大進展:從早期只能相對準確地復原恐龍形狀,到如今可以科學精準地復原恐龍外表、甚至體表羽毛的顏色——“這不是僅憑想象,而是有堅實的科學依據,也得益于研究方法的進步。”
在此基礎上,“復活”恐龍則更具挑戰性。徐星表示,電影《侏羅紀公園》里描述的“用DNA復活恐龍”的思路現在看來走不通。因為古DNA只能在有限的地質時間內保存,而恐龍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它們的化石中并沒有保存DNA。也有學者嘗試通過古蛋白來獲取復活恐龍所需的數據,但從數據量和完整性來看,也是非常困難的。

“中國恐龍:從科研探索到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現場
但科學家并未就此放棄,越來越多學者嘗試采用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發育生物學等新技術來“復活”恐龍。徐星相信,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未來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活著的恐龍。“也許它們與遠古時代的恐龍有所不同,但在外形甚至在行為上,可能非常相似。”
恐龍研究的下一個十年
“無論過去、今天還是未來,生命演化的規律是一致的。”在周忠和看來,科學發展到現在,或許更需要從過去尋找智慧,面對當下和未來。徐星則說,認知過去對于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演化意義非凡,能幫助人類應對日益棘手的環境和生態危機。
談及未來的恐龍研究,徐星認為更多要整合各類恐龍化石數據,這些數據來自各種新的成像技術、化學方法,甚至人工智能,由此分析恐龍演化的規律,研究中生代地球的生態系統。現在,一些年輕學者開始用AI賦能恐龍研究,但尚處于起步階段。“我想,未來新一代的學者,有希望成為恐龍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甚至是新理論的引領者。”徐星說。
周忠和表示,古生物學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學科能夠延續至今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斷有新的發現,而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加速古生物學的“出新”。“今天我們或許看不出某塊化石的科學價值,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未來可能會從中讀取到更多信息——比如分子結構、微觀形態,甚至氧化物或蛋白殘留的化學信號等。”
展望未來十年古生物學,周忠和認為突破將不僅來自新的化石發現,更取決于如何把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起來,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和數據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關鍵是持續的探索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