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云陽,晨霧還沒散盡,李春花的電瓶車已碾過了最后一段碎石路。車筐里,裝著用氣泡膜裹得嚴實的紙箱,里面是鄰居張朝英奶奶盼了三天的新鋤頭——這位73歲老人前幾天在坡上干活,舊鋤頭斷了木柄,村里沒處買,春花說“在拼多多上點幾下就有”。
這個藏在大巴山深處的小山村,是拼多多十年里服務的億萬用戶場景之一。2015年,拼多多在上海誕生,誰也沒想到,它將在未來十年深刻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生活方式。十年間,這個從拼單模式起步的平臺,陪伴中國網民規模從6.88億增長至10.32億,見證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比從10.8%躍升至26.8%。

▲吉克古千跑遍了美姑縣的每一個鄉鎮,并在合作團點張貼海報宣傳。 李靖攝
過去十年,每個像張朝英這樣的普通人,每個“手機點幾下”的消費瞬間,每個包裹的流轉,都藏著普通人生活的改善與時代的進階。正如這個“拼”字,每一個用戶,每一項需求,每一筆消費,都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塊“拼圖”,共同拼出普惠時代的宏大畫卷。
新跨越:從“不會買”到“離不開”的十年
四川涼山美姑縣的彝族小伙吉克古千,大約十年前第一次接觸拼多多。那還是在微信上,朋友分享了一個鏈接,他點進去直接下單,“都不用比價,上面東西價格最實惠,點一下就下單,比趕圩還方便,10元錢能買三雙襪子。”
十年前,從農產品賽道起步的拼多多,以拼單模式敲開下沉市場的大門,用“多實惠+好服務”的平臺策略,滿足了更多過往被忽視的需求。2016年9月,拼多多用戶規模突破1億,2018年上市前夕突破3億,2020年,年活躍用戶數達到6.8億,到2023年6月,年度活躍買家數已破9億。拼多多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完成了全民網購的 “掃盲”。
用戶規模的增長,最初從年輕人嘗鮮開始,漸漸普惠到偏遠地區“不會網購”的老人,這些父輩祖輩的生活,因為拼多多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感受到了更多生活的美好。

▲李春花將在拼多多上“代購”的電器送到老人家里。程藝輝攝
73歲的張朝英,就是通過95后鄰居李春花認識了拼多多。她住在距重慶主城區四五小時車程的小山村里,幾年前做了乳腺癌手術,身體大不如前。前不久,家里的電飯鍋突然罷工了,做不了飯,張朝英碰到村里的“網購能手”李春花,說“想買個新的,但要便宜些”,李春花當場打開拼多多,找到了價廉物美的產品。當指示燈亮起紅光時,熟悉的煙火氣又回到了老人家的灶臺。
此后,醬油、蠔油、垃圾袋、手套、鋤頭……這些瑣碎的生活必需品,都通過拼多多一件件送到了老人手中。價格實惠,東西好用,張奶奶和老伴用著,心里是說不出的踏實和歡喜。
拼多多在2018年的《致股東信》中描述過“觀察及想象中的拼多多應該是什么樣子”——在這里,用戶可以用最劃算的價錢買到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會在里面收獲很多快樂。2021 年的致股東信又重申了這份初心——“普惠、人為先、更開放”。
吉克古千雖然很早就接觸了網購,但卻是網購的“拖延癥患者”,不是因為沒錢,而是美姑縣交通不便,網購通常要5-7天收貨,取貨還得去縣城的快遞站點。但2023年多多買菜的落地,徹底治好了“拖延癥”。當吉克古千收到下單次日達的陽光玫瑰時,他才相信“新鮮水果能隔天到山里”。原來,受地勢和氣候條件影響,美姑當地只能種玉米、土豆等作物,家家戶戶吃最多的就是酸菜燉土豆,但多多買菜的出現,讓雞蛋、水果、綠葉菜不僅應有盡有,而且第二天就能到貨。如今這位彝族小伙的生活已離不開多多買菜:“周五下單毛肚、鴨血,周末全家吃火鍋,100塊錢夠七口人吃飽。”帶來方便的同時,他也希望將這份便捷帶給更多人——他成了全縣17個鄉鎮的多多買菜配送商,每天能送出300多板雞蛋,“相當于1萬多個,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