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新能源汽車的浪潮,可以說是席卷了全國各地,大街小巷上綠牌車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物流貨運這個圈子里,電動的面包車、小貨車更是成了新寵。
按理說,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當之無愧的交通樞紐,連接著甘肅、寧夏、新疆、青海這幾個省份,是物流的“心臟”地帶,那新能源物流車的生意應該火得不得了才對。
可奇怪的是,現實情況卻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當旁邊的成都、重慶每個月輕松賣出個一千五百臺車的時候,西安的市場卻顯得異常“淡定”,每個月銷量就在六百臺左右徘徊,不溫不火,就好像這股熱潮到了古都城墻下,就自動降了溫。

這背后到底是藏著什么玄機?
難道是西安的司機師傅們對新事物不感冒嗎?
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事,看看西安這盤新能源物流棋,究竟是卡在了哪一步。
首先得說,西安的市場需求其實挺特殊的,它不像很多城市那么單一。
這里的物流生意,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是在西安城里和周邊跑的,干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
這種活兒,對車輛的要求就是靈活、能裝,小型的電動面包車最合適。
但問題是,這塊市場早就被像貨拉拉這樣的平臺給占滿了,幾乎達到了飽和狀態。
路上跑的司機師傅,十個里有八個都是在平臺上接單,市場格局已經非常穩定。
你想再往里面塞更多的新車,空間非常有限,就好比一個已經裝滿水的杯子,再想往里倒水就很難了。
所以,指望這塊市場帶來大的銷量增長,基本上不太現實。
那么,真正的增長點在哪兒呢?
就在第二種生意上,那就是從中轉站西安出發,往更遠的西北腹地送貨。
這可是個大市場,畢竟西北五省地大物博,物資流轉全靠著這些交通干線。
這種長途運輸,對車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樣了,得是能拉重貨、跑遠路的輕型卡車。
最近幾年,油價不穩定,運費又一直在降,很多開油車的老師傅們日子不好過,利潤被壓得越來越薄,也都動了換電動卡車的心思,畢竟電費比油費便宜多了。
可當他們真的去了解市場上的電動輕卡時,卻發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車是好車,但用在西北這條線上,就是“水土不服”。
咱們來算一筆賬。

現在市面上續航最長的電動輕卡,電池能做到一百五六十度電,廠家宣傳能跑五百公里。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這是理想狀態。
實際拉上幾噸貨,再開個空調,尤其冬天西北天冷,電池性能打折扣,能跑個四百公里就謝天謝地了。
可從西安到甘肅的張掖、嘉峪關,單程就是一千公里。
這意味著,這一趟路上至少要停下來充兩三次電。
充電不像加油,幾分鐘搞定,快充站充滿也得一兩個小時。
這一下就把時間給耽誤了。
開油車一天能跑完的活兒,換成電車可能要一天半甚至兩天,運輸的時效性大大降低。
對于貨主來說,時間就是金錢,誰愿意等呢?
對于司機來說,在路上多待一天,就多一天的成本,效率低了,賺的錢自然也少了。
更關鍵的是,這車還不便宜。
一臺這樣大電量的電動輕卡,把各種費用都算上,落地差不多要二十八萬。
很多司機師傅一聽這個價格,心就涼了半截。